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何处著红楼 ——曹雪芹故居争议始末

时间:2013-11-06 13:04    来源:北京日报  

  当年张永海整60岁,是蒙古旗人,清末从八旗高等小学毕业。他家从清初就世代居住在香山门头村正黄旗军营中。张永海的父亲张霙泉少时喜欢编唱莲花落,能唱整本的《红楼梦》。从小张永海就从父亲那里听过许多关于曹雪芹的故事。

  张永海说,雍正年间,曹家抄家后,从南方回到北京,住在东城的老宅里。曹雪芹因是皇族内亲,所以当过内廷侍卫。大约在乾隆十一年到十三年,曹雪芹不知道为什么不干了。后来,他又在右翼宗学当过“瑟夫”(即教师),在那里认识了敦诚、敦敏兄弟。因为跟同事合不来,乾隆十六年前后曹雪芹离开宗学,住进香山正白旗专心写《红楼梦》。

  他住的地点在四王府的西边,地藏沟口左边靠近河的地方。那儿今天还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树。因为曹雪芹是内务府旗人,所以他拿每月4两银子、每季一担米的俸禄。那时,有一个叫鄂比的旗人与曹雪芹关系很好。鄂比能背着讲出全部《红楼梦》的故事。有一次,曹雪芹到亲戚家借钱,人家不借给他。鄂比就送给曹雪芹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乾隆二十年春天下雨,曹雪芹住的房子塌了。因为曹家是被抄家的人,所以房子塌了也没人帮他收拾。鄂比帮曹雪芹在镶黄旗营北上坡碉楼下找了两间东房住下。

  后来,曹雪芹的生活越来越穷,有时只能全家喝粥。但他什么都不管,只是一心写《红楼梦》。头发长了也不剃,穿着一件蓝布二褡裢(即没有领的蓝布大褂),福字履,腰里常围着一个白布包袱,包着纸笔,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想写就写,听见别人谈话里有好材料,马上就记下来。有时候跟朋友喝着酒,突然就离席跑回家写《红楼梦》。因此,好些人都管他叫“疯子”。乾隆二十八年中秋节他儿子“闹嗓子”死了。曹雪芹伤心过度,天天跑到儿子坟上去哭。除夕那天,他也伤心而死。曹雪芹死后,人人都说:他和他儿子的死日子,占了两个“绝日”,一个是八月节,一个是除夕。

  听了张永海说的传说,吴恩裕大为惊叹。这则传说,涉及的内容极广,几乎包括了曹雪芹回到北京直至逝世的全部生活。传说中有些能与已发现的史料相互佐证,有的还从未在文献中看到过。关于曹雪芹和他的儿子都死于乾隆二十八年,一个死于八月节,一个死于除夕的细节,吴恩裕认为,极有参考价值。父子俩都死于两个特殊的日子,这非常好记,在众口相传的传说中是不会被记错的。

  吴恩裕等人做完采访后,张永海之子张家鼎把父亲说的传说,写成了一篇小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直到这时,在西山旗人中流传了二百多年的曹雪芹传说,才被公众知晓。

  值得注意的是,张永海讲的传说中提到鄂比送给曹雪芹的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与舒成勋家墙上发现的对联有三字之差。而且从对联的对仗而言,舒家墙上的对联还显得更为工整。北京曹雪芹纪念馆馆员樊志斌向记者强调:“舒成勋家发现对联是在张永海讲的传说公之于众8年以后。传说和实物起到了互相佐证的作用。”

  争议初起

  舒成勋家发现题壁诗后,有关部门很重视。5月13日上午,社科院接到民盟中央的电话,希望社科院能派个专家给鉴定一下。当时,红学泰斗俞平伯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于是社科院便让红学家吴世昌前去考察。

  令舒成勋失望的是,吴世昌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所旗下老屋与曹雪芹无关。吴世昌在《调查香山健锐营正白旗老屋题诗报告》中写道:“题诗者并不署名,只写‘偶录’、‘学书’、‘学题’,可知是抄录他人的诗。从其抄错的字,可知他并不懂得做诗的技巧——平仄(例如‘底’误写为‘低’),他本人文理亦不甚通顺,他所欣赏选录的‘诗’都很低劣。他的书法是当时流行的所谓‘台阁体’,软媚无力,俗气可掬。录者大概是一个不得意的旗人。这些题诗,一看即知与曹雪芹无关。”

  吴世昌提到,曹雪芹的诗在好友中颇负盛名。虽然他流传下来、确实可靠的只有题敦诚《琵琶行》传奇的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但只从这两句诗也能看出其卓然不群的神韵了。敦诚说他“诗追李昌谷”,绝非溢美之词。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2/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标签:曹雪芹,红楼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