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书画

三位“50后”书画家的砥砺人生(组图)

时间:2016-05-20 22:57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菊》国画。

《菊》国画。 许裕长 作

   《竹》(国画)。

《竹》(国画)。 许裕长 作

   《王之涣诗》(行书斗方)。

《王之涣诗》(行书斗方)。 许鸿基 书

   许裕长

许裕长

   许鸿基

许鸿基

  5月15日至29日,“翰墨三友——许钦松、许裕长、许鸿基书画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除了姓氏以外,三位书画家还有众多共同特点,都是“50后”的同龄人,都来自文化传统深厚的粤东地区,都是广东省文史馆的馆员。

  三位艺术家都出身于潮汕的平民家庭,从小受到书画的熏陶和练习,在此后漫长的人生中,一直坚持艺术追求。许钦松身为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数十年在传统山水画格局上予以突破,成为当代山水名家。许鸿基是广州市美协主席,自少年时代就练习书法,1978年考上中山大学中文系,得到商承祚、容庚等大家的指导,即使此后长期在文化单位工作,但他一直心系书法,临帖不辍,从唐楷到北方碑学,后来长期研习北齐《经石峪金刚经》,坚守传统之道,坚持书法的平和正中。许裕长11岁学画,曾经当了15年的基层文化站站长,后来下海经商,数十年研习传统文人画,功力深厚。三位艺术家翰墨会友、师法自然、各有所长,在长达二三十年的岁月中,互相砥砺,互相影响,成就了一段佳话。 ●南方日报记者 宋金绪 李培

  求艺出身草根从小喜爱书画

  许钦松、许鸿基、许裕长都出生于潮汕地区的农村家庭,三人基本同龄,都是1950年代初生人。如今已经是中国山水画名家的许钦松,从小学开始就对美术感兴趣,到了中学在老师的辅导下,已能画水彩景物写生,16岁时他借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开始临摹。高中毕业后曾经当过小学民办老师。

  同样当过小学民办老师的许鸿基,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接触书法,耳濡目染,小学时就开始写毛笔字。中学时,他因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获得全校第二名。这更加坚定了许鸿基学习书法的信心。高中毕业后,因为书法技艺,许鸿基有机会到当地文化馆做临时工。后来,许鸿基放过电影,当过小学老师,但无论何种环境,他都不忘书法,专心勤学。

  比许钦松和许鸿基小一岁的许裕长,家庭的文化氛围比较浓厚,“我祖父和伯父是当地的老师,喜欢旧体诗,喜欢画画”。11岁那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张志锐,回到陆丰家乡甲子镇,就这样许裕长正式拜师学习。“拜师的仪式按照家乡传统的规矩,我们带上猪蹄、红糖、水果等,正式拜他为师。”张老师对许裕长要求非常严格,从素描开始练习,从画鸡蛋、白菜、水壶,再到画水彩,“每天要画十几张,画不好没关系,老师的目的是锻炼我的眼力和画面造型。”张老师还要求许裕长临摹《芥子园画谱》,这就影响了他今后一直追求的传统中国画。

  后来许裕长进入陆丰县剧团工作,“演过潮剧,写过剧本,做过导演”。在当地剧团改革之后,许裕长到了陆丰县甲子镇当文化站长,一干就是15年。

  2.结缘三人互为师友受益良多

  考上大学,是许钦松和许鸿基的人生转折点。1972年,许钦松考入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绘画系版画班(即广州美院版画系)就读,开始接受正规的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曾亲受黎雄才、郭绍纲、杨之光等老师教导。6年后的1978年,许鸿基考上中山大学中文系。当时中大中文系名师云集,商承祚、容庚等先生虽然很少给本科生上课,但对年轻学子一直很关心,经常指点作业。

  有一次,许鸿基拿着自己的一篇习作让商先生指正,“商老看到其中一个字的一笔‘竖’拉得太长,就告诉我四个字:不能太过”。这句话让许鸿基此后数十年反复体会。后来,许鸿基读到一本民国年间陈康写的《书学概论》,作者明确提出“适度”的概念,强调中和之美。“适度,是中国书法传统的主要原则,也是儒家哲学的精髓,后人应该秉承”。四年的大学生活,许鸿基觉得受益匪浅,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以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他的书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而这时候许裕长还在陆丰甲子担任基层文化站站长,他与许钦松因一次采风活动而相识。当时许钦松是广东画院画家,1988年的一个晚上,许钦松到陆丰甲子采风,与许裕长相识。

  “我和他彻夜长谈,主要是激励他,让他走出甲子镇,到广州去发展。”许钦松回忆说,就在1989年的春节前后,许钦松专门到甲子镇举办画展,并为当地的艺术爱好者上课,教速写,培养了一批人才。受到许钦松影响,许裕长的速写也开始精进不少。1991年,许裕长来到广州市文化局下属的企业工作,从此认识了许鸿基,二人以翰墨结缘。

  后来,许裕长下海创业,但心中的绘画梦却始终不曾放弃,事务之余一直广交画友,砥砺研磨,却因为慎重谦抑,轻易不参加公开展览,以至不太为人所知。

  3.悟道守望传统中庸之道

  许裕长痴迷于传统文人画,数十年每天离不开毛笔,多年以来一直画梅兰竹菊,“我始终认为,中国画的点线面、黑白灰就体现了个人的功力。中国画就是笔墨,笔就是线,墨分五彩,墨就是色彩。”在坚守中国画传统的同时,许裕长也在尝试与时代相结合,用更多的色彩元素,体现国画的现代感。

  出身潮汕的文人画家郭莽园是许裕长非常尊重的画家,可以说是亦师亦友。2006年,郭莽园从汕头迁居广州,许裕长几乎天天与郭莽园待在一起,喝酒喝茶,挥毫泼墨。在许裕长的眼里,郭莽园是广东画坛的“鬼才”。“我一看他的作品就激动。他的国画中,线条、水墨、构图都非常好,有思想,创造了一种意境。在他的40余幅小品中,构图千变万化。”

  正如文艺评论家陈映欣所言,许裕长花鸟画的线条,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受亦师亦友的郭莽园先生的影响,但更增添了流畅的韵致。“他的花鸟画,强调以行、草书意入画,朴拙中有灵秀的意味,灵动中有方笔的力量感,而点、线、面富于节奏感的组合,更使画面富于情感的表现力,使观者产生深切的共鸣。”

  许裕长还推崇国画大师吴昌硕和黄宾虹,“我追求吴昌硕的线和藤,他的藤画得非常高超。黄宾虹的花鸟婀娜刚健,能兼容这两种特质是非常难的。”

  正如原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所言,许裕长的作品先使人感到一种纯正的传统气息。“这无疑根源于他对前人作品的深入临习,但可贵的是,这种气息并不是皮毛化的摹古拟古,而是做到精神层面上的继承。”许裕长认为,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制高点,也是中国画的制高点,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把握中国画的精神本质。

  书画同源,三人数十年临池悟道、翰墨交友,其心得体悟在本次展览中呈现。数十年间,许钦松创造的大开大阖的“许氏山水”让他成为当代山水名家。许鸿基对于书法的理解也逐渐上升到哲学高度。许鸿基认为,中国书法不仅传承中国哲学,还发展了中国哲学,“因为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包括儒家思想在内,古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写书的过程中,会更加坚信中国的哲学观点,比如中庸的思想。在我看来,平和中庸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许裕长

  1953年出生,广东省陆丰市人。

  广东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广州画院特聘研究员;

  广东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

  许鸿基

  1952年出生,广东普宁人。

  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省文史馆书法院副院长,广州画院艺术顾问,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广州日报书画院名誉院长。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书画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