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商业 > 汽车

北京治理机动车污染 大气治理"人努力"因素占八成

时间:2018-02-28 18:42    来源:北京日报  

   _____2018-02-28___91506.thumb_head

      治理大气污染,“人努力,天帮忙”,而“人努力”因素占了八成。环保部正在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让“人努力”更精准有力。计划将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地区为主攻阵地,通过联防联控重点解决重污染天气;作战计划将明确具体战役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具体的量化指标。

  京津冀PM2.5浓度五年降近四成

  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介绍,2017年底,“大气十条”全面收官,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明显进展,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

  据统计,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4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34微克/立方米,分别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大气十条”确定的各项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全面实现。

  另外,2017年开展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也全面实现了目标。刘炳江表示,第一个目标是PM2.5浓度下降15%,从最新的数据看,到目前为止不仅仅是下降了15%,“2+26”城市中下降百分之二三十的都有;第二个目标,重污染天数量下降更喜人,严重污染天从2017年10月1日到现在平均每个城市只有2天,而上一采暖季同期是9天;重度污染天上一采暖季是27天,现在是10天,这两个比例更远远超过15%。

  人努力因素占了80%以上

  对于大气治理,人们常说“人努力,天帮忙”,那么空气质量的改善,到底是气象条件的因素还是人努力的结果呢?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来自气象、环境、能源等多个领域的院士、专家最近开展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气象因素影响定量分析,模型分析表明:相对于2013年,2017年因为气象条件略有转好,可以导致PM2.5在京津冀区域下降5%,在长三角下降7%。但从实际监测数据来看,这五年京津冀下降了39.6%,长三角下降了34.3%。“按这两个数据来看,这两个重点区域在最近五年降幅当中,人努力占了80%以上,而天帮忙在20%以下。”贺克斌说。

  “2+26”城市“一市一策”

  五年行动收官了,下一步的大气治理将如何进行?刘炳江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明确具体战役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措施要有时间表,要有具体的量化性指标。

  刘炳江表示,在具体措施方面,有主攻阵地、主攻方向和突破点,主攻阵地就是以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区域,这些地方污染比较重;主攻方向就是着重是解决产业结构问题、能源结构问题、交通结构的问题;突破点就是联防联控,重点解决重污染天气,因为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重污染天气。“重污染天气应对在京津冀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大幅减少了持续时间较长的重污染过程,联防联控取得实效,其他很多地区还没有这种联防联控。”刘炳江表示,要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完善重污染应急启动标准。

  贺克斌介绍,将制定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一市一策”的三年作战计划。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启动后,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建立近1500名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组成的攻关队伍,成立28个跟踪研究工作组,500名科研人员深入“2+26”城市一线进行长期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他介绍,目前针对“2+26”的城市,通过统一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模式建立了精确到区县一级的精细化污染源排放清单。下一步将全面深入实施攻关项目,指导“2+26”城市制定“一市一策”的三年作战计划,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北京瞄准机动车“靶向治霾”

  去年,北京没有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意味着没有采取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但大气治理仍然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是否意味着此前机动车污染被“夸大”?

  对此,刘炳江表示,北京去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既是几年来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也应该感谢周边城市共同做出的贡献。目前,北京已从工业煤炭为主的排放,转向了以生活为主的排放,当主要矛盾变化的时候,机动车排放影响就进一步凸现出来了。多个国家级团队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机动车排放是当前北京PM2.5的第一来源,“北京把机动车污染治理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我认为是精准施策、靶向治霾。”刘炳江说。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机动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