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

罗天昊:中国智库的未来在哪儿?

时间:2014-10-29 12:26    来源:人民网论坛  

   嘉宾:罗天昊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智石研究院副秘书长兼中国城市战略中心主任,著有《大国诸城》

  主题:新型智库的使命与未来

  背景:201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各界评价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最高领导专门就智库建设作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丰富的一次重要批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提到,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为什么中国越来越重视智库建设?智库,对我们党和政府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中国智库的现状怎么样?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该怎样去建设未来的中国新智库?

  一、智库的评判标准

  人民论坛:美国智库以民间居多,而中国智库多是政府机构的下属单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智库来说,是来自于民间,还是来自于政府,这是否是判断其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罗天昊:中国智库多政府机构所属,有三个原因。

  一是,中国的资源,多数集中于政府手中,知识精英,亦多集中,既有洞察力,又具备现实政策建议能力的人,几乎都在体制内,体制外人士中,远见之士不少,但是,由于长期远离权力,对于现实政策的可行性,反不熟悉。

  二是,两者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是穿平底鞋与穿高跟鞋的区别。

  尤其是过去十年,与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同步的是,是权力对于社会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改革初期的万马奔腾的器局,逐步萎缩。民间力量一时难以成气候,尤其是民间智库,存在投资难,注册难,开展工作难的三难状况。

  三是,有官方背景的智库,有天然的优势,比如在承接课题方面,很多时候,其主管单位喜欢挑有官方背景的智库,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背书,同时,中国人迷信权威,尤其是体制内,尊崇“级别”,官方智库由此更容易获得信任。

  判断智库的高下,并不以民间还是官方为准则,而是看其学术成色,社会影响等几个核心方面。

  人民论坛:201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怎么理解“中国特色”和“新型智库”这两个关键词?

  罗天昊: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体察。

  中国是一个半市场经济国家,既有市场的配置作用,又有权力对于经济的干预。预计未来会加大市场化进程,彻底步入市场经济国家。在本次公告报告中,无论是放权也好,转变发展模式也好,均指向此目标。

  中国既是一个传统大国,有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同时,传统中的糟粕某种程度上又称为中国现代化的阻力,从张之洞提倡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五四运动,到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改革,一直争议不断,未来中国的文化改革,亦充满争议,传统性与现代性存在长期冲突。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精神,洞察当下和未来中国存在的矛盾与趋势。

  人民论坛:您怎么理解“新型智库“?

  罗天昊:我的理解,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要的就是思想观念要新,要有冲击力,富有锐气,这是智库独有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说,智库应该比大学需要有独立之精神,更有创新之精神。

  第二个新,就是组织形式新,尤其是未来需要更多的民间智库。

  第三个新,就是新势力,此前的智库,尤其是主流智库,多数更象是顾问委员会,很多退休高级领导成为智库成员,而缺少少壮派担大梁。未来的智库,应该更多鼓励年富力强者,使之有登高一呼的勇气,有指点江山的霸气,有切合时势与现实的历练。

  第四个新,就是开放包容,允许百家争鸣,允许对于社会发展的各种设想。比如关于地方债,怎么化解,有人提倡剥夺地方的土地收入,收归中央,有人认为应该改革税制,加强地方财权,减少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而我提出,可变卖部分国有资产应急,再图长远改革,如重新改革分税制等。这些策略设想,有的流行,有的则听起来比较刺耳,国家是否能够有包容的气度,非常重要。

  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世界,但是,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最强大脑》节目中不停有惊喜发现,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唯一站在相同起点的,就是人的大脑。国家需要珍视这些隐性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智库现状

  人民论坛:中国很多学者都是体制内的,他们的身份是否会影响他们发表独立的观点?换句话说,体制内智库为了能拿到经费而有可能会使自己的观点带有倾向性?

  罗天昊: 官方智库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无法保持相对的独立。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职位所限,不敢随便发表真实想法,尤其是不敢针对官阶比自己高的本部门领导发表意见。甚至为了迎合领导意志而修正自己。其二是,在体制内,言行要受到一定制约,有一个不成文的流行看法是,只有那些体制内不是很得志的人,才会经常发表高见,仕途正猛者,反往往谨言慎行。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至于为拿到经费而观点带有倾向性,这种事情肯定有。但是智库毕竟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有时候还需允许一些见解,关键是一个度的问题,所谓的“小骂大帮忙”还是受欢迎。如真是“大骂”,那估计就飞了。

  人民论坛:中国智库对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不够,很多是党和政府政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前瞻性的、独到的观点并不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如何让智库能更好的为党和政府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提供参考?

  罗天昊:其实,中国智库的前瞻性不够的问题,有两大原因。一是体制问题,民间智库有时候掌握的资讯不够,难以做出前瞻性判断,体制内智库有充分的资讯和庞大的智力资源,但是,由于存在种种顾虑,最后蜕变成为领导出台政策作解释的机构。我们体制内很多知名学者,学识,经验,知识储备都有,唯一就少一点勇气,少一点为苍生立命的襟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开放度不足,有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国策设想,不被接受,甚至受到打压。美国的智库林立,与整个国家的开放包容有很大关系,兰德甚至可以讨论美国的军事战略问题。

  出路仍然在于放宽社会管制,建成开放,宽容,自由的社会。

  在此过程中,民间智库应该逐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智库如何“走出去”?

  人民论坛:当前,中国智库更多的还是围绕国内的事件和政策发声,对国际重大事件或政策还没有话语权。中国智库如何“走出去”?如何体现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智库的走出去问题,更多的不是投资的问题,也不是级别够高就可以。

  中国智库走出去,需要两大改变。

  第一个价值观和文化的改变。事实上,提出什么设想,采取设想策略构想,背后都有其价值观。日本大教育家福泽渝吉曾提出了“脱亚入欧”的国策设想,而这种设想的背后,是假设传统文化对于东亚国家的桎梏,由此,打破传统文化,与保留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国家的现代化。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推行世俗主义改革,也是判定传统文化糟粕更多,非猛力不可摧毁。

  中国的智库要走出去,首先需要在价值判断方面,符合世界潮流。

  第二是建立规则意识,尚义与尚利兼顾,而非仅仅出于利益。

  中国的国家战略失误,最明显的体现是在中东,几乎支持谁谁就倒台,中国最被人诟病的是,不论对方政权性质,是否得民心,只要有石油就合作。有时候,一个良好的国策,不仅需要保全利益。更需要出自道义。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标签:罗天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