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头条下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重视发展质量和民生——专家谈我国一年多宏观调控成效及特点

时间:2014-05-17 17: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记者江国成、高敬)陆续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7.4%,处于平稳增长区间,依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府在宏观调控方式上有哪些创新?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

  一年多来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通缩不会马上出现

  陈东琪说,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虽然轻微下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7.4%,比去年的7.7%下降了0.3个百分点,即使比2010年一季度增长11.9%下降的幅度大,但是依然运行在平稳增长的区间内。

  “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一年度的经济运行状态变化来看,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制度创新出现新的起色。虽然经济在下行,但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较上年多增两万,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保持平稳。这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他说。

  上个月,我国物价总水平(CPI)增幅为1.8%,重回“1”时代,创下18个月以来的新低。对此,陈东琪表示,CPI这几年变化幅度很大,特别是4月份跌到2%以下,年初定的指标是3%左右。目前,由于经济总量增长缓慢减速还在延续,物价也会下行。

  他认为外界担心的通缩问题不会马上出现。按照经典经济学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通缩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如果CPI按照下行惯性延续下去的话,通缩的风险可能会逐渐显露出来。“我们要防范通缩风险。但从我所掌握资料变化的近期情况看,这个现象还不会马上出现。”

  创新调控方式 提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

  陈东琪认为,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保持战略定力,谋划发展全局,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目前,宏观调控初见成效。这是新一届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结果。

  他认为提出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并且在这个合理区间进行政策措施的操作是新一届政府六大调控创新特点之一。

  陈东琪说,上述调控方式的特点是:当经济运行接近区间的下限时,政策的着力点主要是稳增长;当经济运行接近区间上限时,调控主要着力点是防通胀;当经济运行在一个中值水平状态下,应加大改革调结构的力度。

  “按照一个合理区间来调控宏观经济,好处在于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和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的同步推进。”他说。

  他说,一年多来,我国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促发展,推动提质增效。新一届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要领域投资、减税、金融和自贸区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这些改革既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释放市场能量,搞活市场,提高企业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又能够把改革和稳增长结合起来。

  简政放权 实行供求结合的调控方式

  陈东琪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宏观调控很大程度上是在需求侧(内需和外需方面)进行,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

  “新一届政府在总结发扬以往需求侧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更为大胆、更为精准地在供给侧(供给方面)做文章。比如说,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让企业愿意去生产(增加供应)。”他说。

  他认为这种宏观调控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调控更精准 保持底线思维

  陈东琪说,新一届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注重选择性,对薄弱环节和一些重要领域,如中西部的铁路投资、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相比以往的宏观调控,更具精准性,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他认为一年多来政府强调宏观调控保持底线思维,注重防范风险。比如,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地方债务风险、网络金融、影子银行风险的防控,注意把短期平稳增长和长期均衡发展相结合。

  他说,“社会政策托底”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又一大创新。社会政策托底主要是保基本。一年多来,政府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领域取得明显成绩。在促进就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专家,宏观调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