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头条下

传扬曹雪芹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名片”价值

时间:2013-11-25 18:33    来源:商务财经网  

   传扬曹雪芹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名片”价值

  ——关于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和海淀文化建设发展的几点感想

  文/毛晓刚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今年是第四届了,已经积攒了相当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再加上2013年适逢曹雪芹逝世250周年,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项活动能够成功举办到三届以上,几乎就已证明了它有发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而我们今天所要总结和思考的问题则在于:今后向何处去?规模是变大还是不变?内容是增加还是不动?形式是创新还是守成?是满足于定期举行的一个文化艺术节,还是生长出一个永不闭幕的文化艺术区?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研究《红楼梦》,研究曹雪芹,研究西山黄叶村,研究三山五园,研究北京城,我认为,“曹雪芹”与“紫禁城”相比,具备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文化价值,不光要加以研究、挖掘,更要去弘扬、创新。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学艺术大家,曹雪芹的成就是综合性的,这在近代世界文学艺术史上都不多见。在中国,曹雪芹更是凭《红楼梦》一举奠定大师级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学艺术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如果考察国内外一些文化节、艺术节、戏剧节、电影节等类似活动的成功之处,尤其是以人物符号作为名片的活动,突出的一点在于寓活动于城市文化生活之中,体现出人们对当地、该国、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传播。正如人们一提到英国文学艺术便会想到“莎士比亚”,一提到法国文艺便会想到“巴尔扎克”,一提到俄国文艺便会想到“托尔斯泰”一样,当人们一提到中国文学艺术,便应提到“曹雪芹”。世界上的人没有多少会把莎士比亚的作品全部熟读深知,当然也不需要完全把《红楼梦》熟读深知,人们超越作品和作者本身,更牢记和运用的是其文化价值。今天,将“曹雪芹”与中国、与北京、与海淀的关系锁定下来,形成一种文化认知的路径习惯,很有必要。

  “曹雪芹”这样一个文化符号和名片,不仅是海淀的、北京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今年的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上迎来了来自英国莎士比亚出生地国际信托基金会、法国巴尔扎克纪念馆、俄国托尔斯泰纪念馆等机构的负责人,并就文化遗产的国内传承与国际传播进行交流,便充分说明“曹雪芹”这一文化符号和名片是带有世界意义的。

  由曹雪芹这个人名、这个名人,升华为“曹雪芹”这个文化符号、文化名片,包括举办了四届的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或许可以说,“曹雪芹”不应该视为一个“人”,而应是一种“生态”,是一种“体系”。我们去探寻一个文化符号背后的文化生态,去研究一个文化名片背后的文化体系,才是更紧要,更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目前通过曹雪芹文化艺术节这个抓手,已经不仅吸引到了眼球、人气,吸引到了项目、资金,也吸引到了一些规划和创意,足见以“曹雪芹”为符号、为名片来打造这个文化地标已具有一定基础,完全可以进一步可行性探讨探索。

  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绵延至今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以前我们自觉多一些,但还不够自信,今后我们还要更加自信、高度自信地向国人、向世界传播“曹雪芹”、推介海淀和北京,传播中华文化、推介中国。

  海淀可以大力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着眼大国首都未来文化发展定位和需要,逐步拓展整合现有的曹雪芹文化艺术节、西山故里等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内容,通过亮明、打响“曹雪芹”这个文化符号和文化名片,如同屈原与端午节成为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名片为世界所知一样,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经由曹雪芹和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也让世界熟知。而依托于此,打造中华文化艺术展演体验创新区,从而构建首都未来文化生态和文化体系的西部地标和龙头主力。

责编/张小强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曹雪芹,中华文化,弘扬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