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商业 > 读书

32名博士生心目中的73本“年度历史好书”

时间:2014-11-28 22:59    来源:澎湃新闻网(上海)  

  【编者按】

  寒风渐起,岁末将至,又到了青年才俊书山论剑的时候。这些“学霸”今年都读到了哪些历史好书?我们向来自世界各大高校的博士生发出征集帖,邀请他们分享心目中的年度史书。这份书单语种丰富、视野开阔,推荐理由写得诚意满满、霸气外露,强烈推荐收藏。

  张湛(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

  森安孝夫:《 唐帝国》,講談社,2007年。

  罗薇(耶鲁大学社会学系)

  Yiching Wu,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he Margins: Socialism in Crisi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严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Sunil Amrith, Crossing the Bay of Bengal: The Furies of Nature and the Fortunes of Migran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包慧怡(都柏林大学英语、戏剧与电影学院)

  1,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Jerry Brotton,企鹅出版社,2013)

  【推荐理由】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地图史。从托勒密古典地图到中世纪赫里福德T-O型地图,从现代地图之父麦金德到Goolge Earth,通过对十二种地图范式的图文细读,伦敦大学皇后学院文艺复兴史青年教授Jerry Brotton向读者呈现了人类通过绘制地图来“影响”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历史。表面上自诩客观精确的地图,其背后往往是——如Brotton在BBC4地图系列纪录片中采用的标题——“权力、掠夺和占有”的角逐。

  2,The Senses in Late Medieval England (C.M.Woolgar,耶鲁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理由】感官研究在中世纪领域算是方兴未艾。本书以中世纪盛晚期的英国为例,综合考量同时期欧洲其他地区的文本和考古证据,从神学、文学、艺术史、建筑考古等多重角度构建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言语)、嗅觉、触觉、内感官(inner senses)在中世纪的发展进路,可谓一种别开生面的跨学科思想史。书中海量详实的中世纪文本及图片资料对于有兴趣的读者尤为实用。

  3,Marking the Hours:English People and Their Prayers (Eamon Duffy, 耶鲁大学出版社,2011)

  【推荐理由】基本上是二十年内出版的关于“时辰书”这一题材的最佳专著。剑桥莫德林学院前院长Eamon Duffy的基督教史作品几乎每本都是经典,而这本《刻画钟点》聚焦于中世纪最美丽也流传最广的一种手抄本形式——时辰书(book of hours)——从社会背景、制作工艺、字体插图、读者接受、神学审查等多重视角出发,刻画了一种书籍形式发展与湮灭的历史,为理解建立于手抄本载体之上的中世纪文化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书中百余帧美轮美奂的手稿照片均为全彩,值得收藏。

  康昊(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

  1,郝春文、陈大为:《敦煌的佛教与社会》,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

  2,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中华书局,2014年

  4,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5,张鸣:《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6,羽田正编,小岛毅兼修:《東 海域 漕 1 海 見 歴史》,东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7,岛尾新编,小岛毅兼修:《東 海域 漕 4 東 五山文化》,东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推荐理由】《東 海域 漕 》(驶出东亚海域)是前些年赫赫有名的学术项目“宁波计划: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之后东亚海域史最新的研究成果汇集。这套丛书一共六册,《海 見 歴史》(从海上看历史)与《東 五山文化》(东亚中的五山文化)分别是第一册与第四册。两册书都有十位以上的一线学者执笔。该系列旨在超越“国家”与“领土”的思维模式,从“东亚海域”之中“人、物、信息”的交流来解读前近代东亚诸国往来的历史与日本文化的变迁。可以说该系列是中日、中韩交流史等诸多相关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按照监修者小岛毅先生的话说,“读完这套书,你的世界观一定会改变。”

  8,河添房江:《唐物 文化史:舶来品 日本》,岩波书店(岩波新书),2014年

  【推荐理由】《唐物的文化史:从舶来品看日本》是一本小书,题目中的“唐物”并不单是唐朝的物品,而是指日本自古以来,从海外,尤其是中国输入的各式各样的舶来品,正仓院的宝物,织物、香料、乐器、书籍、绘画、茶器乃至珍禽异兽,目光从奈良时代到近世,跨度超过一年前。这一千多年上至宫廷贵族、武家,下至商人、平民的广泛的“唐物爱好”之中,日本独特的文化也在逐渐发展。本书所描绘的唐物世界也是文化遗产史,也是社会生活史,更是文化交流史。

  9,阿部泰郎:《中世日本 宗教 体系》,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3年

  【推荐理由】阿部泰郎的《中世日本的宗教文本体系》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宗教世界。中世日本的寺院和神社保留了大量的文书、经典、典籍、圣教,这些我们今天被当做史料,或者“宗教学术著作”是以何目的被保存下来,以何种目的被书写,以何种目的被利用,常年从事寺院史料调查的阿部泰郎从经藏、一切经、密教的圣教目录、愿文等庞大数量的宗教文本入手,向我们揭示了宗教文本的创出和书写在意义与背后蕴含的思想。全书一共由“圣德太子宗教文本”“寺院经藏宗教文本”“仪礼空间宗教文本”“神祇祭祀宗教文本”四个部分组成,虽说其研究对象是日本,但是对于中国的宗教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10,下坂守:《京 支配 山法師 》,吉川弘文馆,2011年

  【推荐理由】下坂守的《支配京都的山法师们》是一部足以刷新你的认识的书。日本延历寺的“山法师”们,因为战国时代织田信长的“比叡山烧讨”反复在电视剧和游戏中出现,在中国也有颇高的知名度。然而织田信长的时代远远不是“山法师”们最风光的时候,延历寺研究第一人的下坂守先生为我们撰写了这样一本通俗读物,向我们展示出拥有强大武力和财力的“山法师”们的世界,以及这个堪称日本第一寺社势力的大寺院在数百年历史中的变迁。

  11,大津透、樱井英治等编:《岩波讲座 日本历史》,岩波书店,全22卷,2013年至今。

  【推荐理由】日本史学界这一代学者向全社会作出的“集体汇报”,也是岩波书店百年店庆的纪念丛书。

  12,上岛享:《日本中世社会 形成 王権》,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年

  13,远藤基郎:《中世王権 王朝儀礼》,东京大学出版会,2008年

  14,横内裕人:《日本中世 仏教 東 》,塙书房,2008年

  15,平雅行编:《公武権力 変容 仏教界》,清文堂,2014年

  刘仲敬(武汉大学历史系)

  奥兰多 费吉斯著,毛俊杰译:《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推荐理由】列宁主义的童年。

  冯立(清华大学历史系)

  1,前田正名:《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汤锦台:《大航海时代的台湾》,如果出版社,2011年

  4,罗久蓉:《她的审判:近代中国国族与性别意义下的忠奸之辨》,中研院近史所,2013年

  5,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6,林沄:《古文字学简论》,中华书局,2012年

  马子木(清华大学国学院)

  1,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台北:联经,2014年

  2,赖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4年

  杨辉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张世明:《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推荐理由】写作历时17年,总计300多万字,分为导论卷、边疆民族卷、军事战争卷、司法场域卷、经济开发卷。该书力求务其博而衷其理,强调史学的问题意识,积极探索学术思想体系的建构,其聚焦点在于探讨法律规则、资源与时空建构的三角关联。在该书中,作者力图寻求一些通则,主要表现在学科之间的通则,不满足于单纯的所谓跨学科综合研究;古今之间的通则,鉴古而知今;极力追求法律演变的规则,但不是采取结构主义的取向,而是力图将法律规则历史化。

  蔡栋(华东师大思勉高研院)

  1、[英]罗杰.克劳利著,陆大鹏译:《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2、[英]罗杰.克劳利著,陆大鹏译:《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推荐理由】克劳利的这两部书用最生动的语言,和最扎实的史料,全景的展现了奥斯曼帝国攻克君士坦丁堡前后以及之后与欧洲国家对地中海海上霸权的争夺。读通俗历史读物是一种享受,但不一定靠谱;读克劳利的文字确是靠谱的享受。

  3、[德]吕迪格尔 萨弗兰斯基著,卫茂平译:《荣耀与丑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广泛而深入研究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著作,精彩的再现了整个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观念史变迁。

  4、[美]高居翰著,杨贤宗、马琳、邓伟权译:《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推荐理由】高居翰以研究中国传统书画美学而闻名,这部著作则把研究聚焦在作家日常生活的历史之中。如果说高居翰研究书画的著作所针对的是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在这部书则带你走进后厨,堪称书画美学领域的《舌尖上的中国》。

  5、[加]大卫 戴岑豪斯著,刘毅译:《合法性与正当性:魏玛时代的施米特、凯尔森与海勒》,商务印书馆,2013年

  【推荐理由】这本书以德国魏玛时期的历史为经线展开,以施米特、凯尔森、海勒等人的思想为纬,既是对魏玛共和国历史的反思性再现,又是对“合法性”、“正当性”的概念史批判。

  蔡炯昊(华东师大思勉高研院)

  1,[英]艾伦 麦克法兰著,管可秾译:《现代世界的诞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推荐理由】麦克法兰认为从十三世纪以来,英国已经开始走上了与世界上其他部分不同的道路。今天的世界,从观念到物质层面有多少是诞生于这个小岛。想想是个挺奇妙和励志的故事。这个帝国虽然要使用暴力,但却是印象中最为“健康”的,想想罗马、俄罗斯、第三帝国、日本的故事~读多了相对主义的文章,这种彻底的“西方中心主义”反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14年

  【推荐理由】值得反复玩味的一本书,首篇和依托刘咸炘说“风”那篇尤其令人击节赞叹。传统在近代的“创造性转化”和“消耗性转化”并存,使得今人观看过去时无可避免地隔了一层透镜,过滤掉一部分的“光线”,放大一些原本较小的面相。说“风”那篇,提出史学本是“观风之学”,隐含着刘咸炘这类思想家可能依托本土的思想资源在近代开掘出一条类似西方“新文化史”的路径。

  3,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海豚出版社,2014年

  【推荐理由】小处着眼而引出大问题来。尤其有启发的地方是提醒我们以一种文字写作的史料本身就包含了某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偏见,因而中国正史当中对内亚传统常常会用“曲笔”处理,造成光用中文史料而得出内亚从属于华夏的印象,而这并非实情。另外,将北朝、辽、金、元、清等看作与中原王朝类似的时间上相承续的朝代而非不同族群的政治体,也颇有创建。对于外行来说,这样一本小书是值得一读的。

  4.葛兆光:《且借纸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推荐理由】周作人有个说法,大概是说旧时的文人一般不许他人进书房,怕被人看了藏书,露了底。今人治学,以发表论文展示成果,然而思路的形成大多不为人所知。因而学者的读书日记便显得难能可贵,读此书的收获:一、大概可以理清葛老师近年来得一些提法的形成过程,如“一般的思想史”、“从周边看中国”等,大多受到日本学术的影响和刺激。二、读书作摘录和总结的好习惯很有必要,葛老师提到这一习惯是在北大文献学专业养成的,仿四库总目提要而做,每书六百字。三、对现实的关怀并不需与当下思潮近身肉搏,其中与当下中国直接相关之书不多,但笔端随处流露出对现实的关怀,哈维尔的传记和文集屡次出现,其背后的关注点其实在此不在彼。

  胡岳峰(华东师大思勉高研院)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

  【推荐理由】从中可以了解中国经世思想的来源,堪称中国古代的“国富论”。

  潘晖(华东师大思勉高研院)

  [英]阿克顿著,姚中秋译:《法国大革命讲稿》,商务印书馆,2012年

  【推荐理由】一个眼光锐敏的天才在满地碎散的历史事件中发现了深刻的哲理,这里有不同凡响的见解,独一无二的趣味。

  郝亚堃(华东师大历史系)

  1,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Melvyn P. Leffler 和, Odd Arne Westad 主编,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2010年。

  【推荐理由】这是西方冷战史学界的集大成之作。

  1, Sergey Radchenko, Two Suns In The Heavens:The Sino-Soviet Struggle for Supremacy ,1962-1967,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推荐理由】作者是冷战史的一位青年才俊老师:拉钦科。

  2,杨念群著:《再造“病人”: 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推荐理由】这是我觉得比较好的一部医疗史著作,从医疗史切入来分析社会,政治结构。

  3, 周杰荣、毕克伟编,姚昱等译,《胜利的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初岁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楠(厦门大学历史系)

  1,Arthur F. McEvoy, The Fisherman s Problem: Ecology and Law in the California Fisheries, 1850-198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亚瑟 麦克伊沃:《渔民问题:加利福尼亚渔业中的生态和法律,1850-1980》)

  【推荐理由】本书探讨了19世纪以来的加州渔业崩溃的历史,从实证角度回应加勒特 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强调不受控制的个体利益膨胀将导致生态和法制链条的破坏。这一范式得到了穆盛博、李玉尚和林敬智等学者的继承或反思。

  2,Brian Donahue, The Great Meadow: Farmers and the Land in Colonial Concor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布雷恩 多纳休:《大草原:殖民时代康考尔州的农民和土地》)

  【推荐理由】土著人经营下的美国大草原本来处于和谐状态,随着白人入侵,草原的生态系统陷入了崩溃。作为罪魁祸首的白人农场主,却反过来抱怨土著人采用的粗放生产方式破坏了环境。本书采用GIS分析手段,批判现实的种族歧视问题,堪称历史地理与环境史相结合的典范。

  3,Craig E. Colten, Perilous Place, Powerful Storms: Hurricane Protection in Coastal Louisiana.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9.(克里格 科尔滕:《危险的地带,强烈的风暴:南路易斯安那州的飓风防治》)

  【推荐理由】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给这座城市带来泛滥的洪水。克里格 科尔滕讲述了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控制灾害的故事,并揭示这一努力如何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趋势下遭到失败。

  4,Kevin Rozario, The Culture of Calamity: Disaster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卡文 罗扎里奥:《灾难的文化:灾难与现代美国的建构》)

  【推荐理由】本书对灾害史研究中流行的破坏取向进行了反思。罗扎里奥借鉴经济学上的“创造性破环”概念,回顾了灾害如何成为推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力量。即灾害在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同时,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

  董立功(厦门大学历史系)

  李洁非:《典型年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

  【推荐理由】本书选取了1949年后六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年份,即1956年、1962年、1968年、1972年、1978年、1986年,由点及面,以点带面,从思想史的角度将重要年份里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集中呈现,与学院派的国史、党史著作相比,少了一些刻板,多了一些清新。

  胡耀飞(复旦大学历史系)

  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推荐理由】此书为甘怀真早年大著,小而经典,对于唐代的家族史、礼制史,特别是两者的结合,都有很好的阐发。

  李竞恒(复旦大学历史系)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推荐理由】此书立足于古典儒家传统,有深厚的历史经验感,发掘分辨士族精英的使命感与责任,上承先秦,下启宋明,乃不可多得考辩六朝史学的雄厚之作。

  徐迟(复旦大学历史系)

  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三联书店,2013年

  刘保云(复旦大学历史系)

  吴以义:《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推荐理由】文风古雅,当代学人所仅见;行文审慎,显治学态度之严谨;全书深入浅出,将一个观念形成与改变的历史娓娓到来,发人深省。若与作者的老师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同看,会有更深层的收获。

  林秋云(复旦大学历史系)

  Roger Chartier(侯瑞 夏提叶),谢柏晖译:《书籍的秩序:欧洲的读者、作者与图书馆(14-18世纪)》,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推荐理由】全书分为三个主题,即阅读的历史,何谓“作者”,以及知识的储藏和分类问题。在夏提叶看来,书籍只是承载文本的一种形式,阅读的历史不仅仅只是阅读书籍的历史。“作者”书写的不是书籍,而是抽象的文本,然而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的改变,不仅会对文本的使用方式及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造成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因此造就另一批完全在“作者”预期之外的新的读者社群。现代意义上的“作者”概念的兴起,要迟至17世纪才出现,真实署名让“作者”与著作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在印刷书兴起,图书大量出版与流通的背景下,“作者”试图控制文本意涵传达的一种尝试。书籍的大量生产势必要涉及到知识的储藏与分类的问题,图书馆只是一种有限的形式,无论其收藏多么丰富,对于所有的知识而言,它仅是冰山一角。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历史上出现了诸如文集、精选集、百科全书、目录书之类的出版物,在夏提叶看来,这些出版物都是一座座无形的图书馆。夏提叶认为,我们应该担心的不应该是书写可能消逝,更应该担心的是文本传播和挪用形式的革新,因为每一次知识生产和流通方式的转变,都会形塑今日我们的行动和思想。

  董乾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1,Liu Yonghua, 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 Brill, 2013

  【推荐理由】此书为厦门大学刘永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历经十年修改而成,该书不仅发现了明清时期活跃于东南中国各个乡村的“礼生”这一庞大群体,而且透过对此一群体的研究,揭示了明清国家的礼仪是通过何种手段与人群深入至偏远乡村,从而纳入其统治范围之内的历史过程。同时,亦展示了地方传统文化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并进而组织管理地方社会的诸多史实。作为一部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社会文化史专著,本书多有新颖之处。

  2,潘晟:《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以宋明为核心的知识史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

  【推荐理由】此书为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潘晟的一本新著,与此前对地图的研究不同,该书着力点不在于地图本身,而是透过对地图这一媒介,重点在于考察,中国地图尤其普通地图的制作者、技术知识的来源与传承,主要揭示了诸如宋代的“壕寨官”及明朝一般文人、工匠群体的地图知识。此外,全书是以中国学者的视角从中国知识体系内部去考察地图知识的演变,这是对此前西方学者以“他者”身份评价中国传统地图的自觉回应。

  陈浩东(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潘晟:《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以宋明为核心的知识史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

  白文杰(南京大学历史系)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推荐理由】本书的着力点,是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试图从国民党内部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入手,探寻其是否是国民党衰败的重要原因。=

  吴宝林(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两册)》,商务印书馆,1963、1965年

  傅程豪(北京大学历史系)

  [美]托马斯 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推荐理由】大一的一门课上老师说这学期没有别的读书任务,只要读好一本书就够了。学生皆愕然,其它课程老师要求的推荐数目动辄十本二十本,纷纷猜想这是一本怎么样的书。读完,皆叹服,于是自发又读二遍三遍。就是这一本《科学革命的结构》。

  李惟一(北京大学历史系)

  Conscripts and Deserters: The Army and French Society during the Revolution and Empire, 198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推荐理由】作者在大量参考法国国家档案馆、战争档案馆及各地方档案馆后,对“征兵与逃兵”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摆脱了以往关于革命军人勇往直前纪律严明、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支持战争的刻板描述,试图还原真实的军民、军地关系以及士兵的心理。

  刘晨(北京大学历史系)

  1,卜正民著,张光润译:《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商务印书馆,2013年

  2,周锡瑞著,史金金、孟繁之、朱琳菲译:《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3,蒲乐安著,刘平、唐雁超译:《骆驼王的故事:清末民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

  史宏飞(北京大学历史系)

  Kate Brown, Plutopia:Nuclear Families, Atomic Cities, and the Great Soviet and American Plutonium Disas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推荐理由】目前为止已经获得包括美国历史协会2014年贝弗里奇奖,美国历史学家组织2014年埃利斯 霍利奖等六项学术荣誉的书,谁看谁知道……

  黄桢(北京大学历史系)

  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海豚出版社,2014年

  魏涛(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1,Daniela Bleichmar, Visible Empire: Botanical Expeditions & Visual Culture in the Hispanic Enlightenmen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推荐理由】为了考察1776年至1816年由西班牙帝国资助的海外探险,Daniela Bleichmar把科学史、视觉文化、园艺学、艺术史和西班牙帝国史等结合了起来。除了使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外,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它采用了多点调查,并揭示了启蒙科学、自然历史、园艺学和视觉文化在西班牙帝国中心与其在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亚洲的殖民地之间的相互交流。

  2,Aaron Spencer Fogelman, Two Troubled Souls: An Eighteenth-Century Couple's Spiritual Journey in the Atlantic World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3)

  【推荐理由】为了研究18世纪大西洋世界中移动的人,Aaron Spencer Fogelman重点分析了一对宗教夫妇在英属北美、欧洲大陆、荷属南美洲殖民地苏里南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移动遭遇。对18世纪大西洋世界中宗教史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参看一下Jon J. Sensbach的A Separate Canaan: The Making of an Afro-Moravian World in North Carolina, 1763-1840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8)和Rebecca的Revival: Creating Black Christianity in the Atlantic World. By Jon F. Sensbach.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John Demos,The Heathen School: A Story of Hope and Betrayal in the Age of the Early Republic (Alfred A. Knopf/Random House, 2014)

  【推荐理由】通过研究康涅狄格州康沃尔郡一个教会学校中印第安人和夏威夷土著学生等的遭遇,John Demos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督徒们文明开化和传播基督信仰背后所暗含的复杂社会关系。通过结合地方历史和美国国家历史,这本书不仅分析了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通婚问题,还探讨了克里克和切罗基印第安人在19世纪30年代往美国西部大迁移背后的印第安人内斗。

  4,Jennifer L. Anderson, Mahogany: The Costs of Luxury in Early Americ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推荐理由】以中美洲热带雨林地区的Mahogany木材为研究对象,Jennifer L. Anderson考察了18世纪和19世纪北美新英格兰地区与加勒比海地区商人之间的商业活动,及其背后所暗含的社会文化史和环境史。这本书是近年来商品研究和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力作。对商品史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观 Marcy Norton的Sacred Gifts, Profane Pleasures: A History of Tobacco and Chocolate in the Atlantic World(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和Judith A. Carney的Black Rice: The African Origins of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America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Justin Roberts, Slavery and the Enlightenment in the British Atlantic, 1750-180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推荐理由】这本书是近来研究18世纪大西洋世界中比较奴隶制和奴役劳工史的一部力作。通过比较分析巴巴多斯、牙买加和弗吉尼亚地区种植园管理,Justin Roberts揭示了欧洲启蒙理念,尤其是亚当 斯密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思想,对启蒙种植园主的影响。与传统的强调奴隶反抗-奴隶主压迫的劳工史不一样,Roberts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种植园主吸收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管理思想,并将它们应用到了种植园管理中。

  蔡伟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学系)

  Vogel, Hans Ulrich. Marco Polo Was in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Currencies, Salts and Revenues. Leiden: Brill, 2013.

  (原标题:32名博士生心目中的73本“年度历史好书”)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年度历史好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