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人物

毛振华:经济学家对中国的贡献不可替代

时间:2016-11-11 22:38    来源:金融界  

  

 

  11月4日毛振华主持第三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开幕式

        每年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都由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名誉主席厉以宁教授来致辞,他今天上午参加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做主旨演讲的时候,大家已经看到,他第一次坐着讲演。这个经济学家分论坛他委托我来致辞。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与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同期举行,已连续举办七年,每一届主题都非常鲜明。去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仪式就是在大梅沙论坛上举行的。这个经济理论创新奖由每年评选一次改为了每两年一次,去年有一个大奖,明年会再次颁奖。两次颁奖仪式空隙的这一年我们都在大梅沙论坛举行一个经济学家分论坛。我代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和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向大家表示感谢,感谢大家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出席今天的论坛。

  首先我有必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和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是在董辅礽教授2004年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组建的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联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经管学院,于2008年共同发起设立的。这个奖项由中国200多位主要的经济学家、经济院校和研究机构负责人作为投票人,每人一票,评选出十年前公开发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理论成果。

  在过去七届投票评选中,获奖理论第一届是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第二届是厉以宁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第三届是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等人的“整体改革理论”,第四届是华生研究组、田源、张维迎的“价格双轨制理论”,第五届是马建堂、周叔莲、江小涓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第六届是黄达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第七届是林毅夫研究组、张军、樊纲的“过渡经济学理论”。这些经济理论都起源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学家在那个年代对中国的特殊贡献。可以说,中国经济学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有自己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正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出发,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的经济学家也成为在中国学术界中最引人注目、最辉煌的一个群体。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学界依然担负着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任。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经济学家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鲜有获得国际大奖者。而从国内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经济学家这个群体的时候,他们对中国的贡献让我们充满敬意。他们的贡献有的是发展方面和技术方面的,更多则是体制方面的,他们对中国的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设立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这个奖项来肯定中国经济学家做出的历史贡献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主旨就是鼓励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创新,共同推动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容否认,探求中国改革与实践的理论与政策就是在争论与争鸣中形成。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就是想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呈现中国经济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脉络和过程。中国经济学界过去各种充满争论的流派、观点汇集到一个共识中,就是弘扬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因此得到经济学家们的鼎力支持、积极参与,展示了中国经济学界空前大团结的氛围。这也是我们这个奖项能够持续下来的重要原因。

  按照惯例,我们大梅沙创新论坛经济学家分论坛每年都会邀请这一年里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紧扣当年的主题进行讲演。本届经济学家论坛的主题是“改革创新与稳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处于特殊时期,我们既面临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又面临体制上攻坚克难的历史重任;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调整经济结构,对我们来讲这也是新的历史机遇。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是过去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又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对我们来说,现在要找到一个单向的、一剂两方的良策并不容易,经济学家对经理论问题的讨论尤其珍贵。我们举办这次活动希望引起经济学家群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今天我们邀请了很多重量级嘉宾,希望这些讨论能给听众,并通过媒体给社会传递经济学家的集体认识。

  (作者毛振华为中诚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本文为作者日前在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经济学家分论坛上的致辞)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毛振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