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商业 > 读书

王学泰:立春琐谈

时间:2017-01-09 18:45    来源:凤凰读书  

  立春琐谈

  我们的民族自古以农立国,注重季节的变换,对于春季尤其敏感。早在商代,我们从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就可以看到“寅今春其至”“在春田受年”这样对春天充满欢悦和企盼的短句,让我们感受到三千年前的古人情感的激荡。代表民族情感的诗歌也有无数歌咏春天的诗句。《诗经》开卷的《关雎》《桃夭》等篇章都把男欢女爱的场景设置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在展现着春季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

  其实抛开诗人的浪漫,春天不过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转到某个方位罢了。地球和太阳不停地运动,春天会离去,下一个春天也还会再来,与我们过星期一、星期二没有太大的差别。当然这是我们有了一些科学知识后的认识,而在上古时期,人类草昧初开,时间在他们意识中还是模糊一片的,就像庄子给我们讲的那位“中央之帝”“浑沌”,没有七窍,就是肉球一个。农业劳动、特别是播种与收获使人们对时间有了分段和循环的观念。商代人们开始把季节分成了春、秋二季。我们看到出土数以万计的甲骨中有“春”“秋”,而没有“冬”“夏”,因为这两季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春种秋收,在农人头脑里会留下最深的印象。

  春字在甲骨文写作,《殷墟甲骨文引论》解释这个字时说:“从林、从草、从日、从屯,屯标声。象意字,象日照春阳,草木丛生。本义是春天。《说文》:‘春,推也。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屯声。’”这段话的意思:春是个象意字(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会意字”),象征着太阳从丛林、丛草中艰难地升起。“屯”象征小草艰难地破土而出。金文、小篆春字略有变化,但都没有离开春回大地、万物萌生这一图景。春的发声来源于“屯”,春天虽然到来了,人们开始播种了,但从耕种到收获还要经历多少艰难,这正像小草出土一样。对于“春”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日”,太阳对于农耕是至关重要的。

  商代已经有了对太阳的崇拜,《尚书•尧典》中就有帝尧派人“寅宾出日”(春分那天到东海之滨迎接太阳升起),因为古代帝王除了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外,还是精神上的领袖,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事务自然应由君王主持。到了汉代“天一合一”确立,于是,天子精神领袖地位突出了,“日”在《易经》中是象征君位的,迎接太阳的大典怎么能委托臣僚呢?儒家经典《礼记•月令》记载迎接太阳应该是天子。“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在这些日子里,天子还要“居青阳左个(大寝的东堂北偏室),乘鸾辂(青色带銮铃的车子),驾仓龙(青马),载青旂,衣青衣,服(佩带)仓玉,食麦与羊”,表示与天地配合。从这些仪式我们可以感受到,皇帝面对太阳时的严肃和谦卑。

  春天带来了生机,人们也要相应地遵守一些规范和做一些事情,以“顺天之气”。从上到下要遵守:勿伐木、勿覆巢、勿杀幼虫、勿杀飞鸟、勿杀母麋鹿等,以及掩埋动物的遗骸,不能处决犯人,不能发动战争等。另外还要赦免轻罪的犯人,慰问孤寡,帮助贫弱,赏赐臣僚等。总之,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里是不能逆天之道的,要对一切有生表示关爱。到底这些有多少能够切实做到,因为缺少记载,不能妄加评论。但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人类(包括统治者)在大自然面前的谦卑,这种思想意识有利于维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天子”是精神领袖,皇帝就是世俗的统治者了。作为农业国的头领,皇帝还要表示自己也是农人中的一分子,所以,在立春的时候,他还要行“藉礼”。

  “藉礼”最早见于《国语》,就是在耕种“藉田”。“藉田”是天子、诸侯的私人田地,其出产是用来供奉宗庙的。天子千亩,诸侯五百亩。君王先去开犁,以表示对农业和宗族的重视,以后由农民替他耕种,这反映了氏族公社时期领袖与民众是有共同的祖先。据说周朝就有了这种礼仪,经过儒家的润饰越来越隆重,成为一种国家关注农业的仪式。汉代行藉礼的仪式是:皇帝亲载耒耜(古代翻地工具,可视为原始的犁),率领三公九卿到藉田,天子推三次,三公推五次,九卿九次。然而天子执爵,与三公九卿共饮“劳酒”。历代基本照此进行。

  直到清朝末这个仪式一直在实行。不过北京较冷,立春时天寒地冻,行藉礼要迟至三月了。清光绪间二十四年那一年的耕藉田的仪式是在三月十六举行的。光绪间的起居注官(在皇帝身边记载皇帝言行的史官)恽毓鼎在其日记中记载:

  皇上祭先农坛,臣毓鼎侍班。寅初朝服至门外账房,与同事齐班。灯前引导,诣坛下少憩。钟动,驾临。起居注官立于阶下东向北上。礼成,上诣具服殿更衣,行耕藉礼。毓鼎亦脱朝服,随至观耕台前。上御黄龙袍,横斜挂数珠。有着蓑笠二人,授鞭进耒。礼官前导,从臣数人牵牛扶犁,挈籽种水器以从,上执鞭随其后。田夫摇彩旗,唱田歌,往返四推毕,升观耕台。顺天府率耆老、农夫,在台前行礼。王公九卿,以次扶犁,皆九推。

  这大约是历史上最后一次行藉田礼,此时也可能是光绪一生心情最畅快时期,因为慈禧已经还政给光绪,光绪正在酝酿一次变法革新。本年即戊戌年,“百日维新”就在本年八月失败。从此以后,光绪被囚瀛台,不可能再出紫禁城行礼了。宣统继位,年龄太小,无行礼能力。恽毓鼎一直做皇帝身边的近臣,直到宣统二年,其日记,再也未记行藉礼事。我们从恽氏的记载中可以见藉礼的表演性质。老北京有句俗语说:“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就是指先农坛皇帝行藉礼的这块田地。“天子千亩”早就取消了,藉礼早就改在京城内的先农坛进行,它变成了纯表演性质的。另外,立春后还有皇帝在社稷坛的祈年(或称“祈谷”)祭祀,规模较小,不赘述。

  与皇帝耕藉田相类似的,还有地方守令的劝耕活动。从汉代开始,立春前一日,京城及诸州县东门之外,“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见《汉书•礼仪志》),用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立春那天,由当地最高官吏主持先祭青帝句芒(传说为少昊帝之子主木之官,死后为春神),并表演相应的乐舞。祭祀以后,土制青牛农夫要保持七日才除去,目的是让全体民众都知道当局对农业的重视。

  汉代以后官员为了追求火爆的效果改为用鞭子把土牛当场打碎。《唐语林》中记载:“今天下州郡,立春制一大牛,饰以文采,即以彩杖鞭之,既而破之,各持其土,以祈丰稔。”这种风俗,在晚近几十年内还存在。清末民初长时期做地方官吏的何刚德在《郡斋忆旧》(《话梦集》卷上)的组诗中有一首:

  芒神迎罢待春回,安置芦棚鼓吹催。唱到三鞭成礼退,部民拍手夺牛来。

  (鞭春之礼,迎春日,将芒神土牛舁回,安置小亭,待春到时行鞭春礼。三鞭后,土民即剥裂土牛,各夺一块归,以取吉利,例不禁也。)

  这是清朝末年的情景,南方北方大体相同。直到现在北京人仍称立春为“打春”就是从鞭打土牛而来。

  在农事开启之际,唐宋两代的地方长吏还要下乡,鼓励人们努力耕作。宋代苏轼就有“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诗句。明清两代对州县官吏下乡有所限制,这种“劝耕”也就少了。

  立春日皇宫的生活习俗如吃萝卜(俗称“咬春”)吃春饼,佐以五辛盘(由葱、姜、蒜、芥、蒿等辛辣生菜制作的拼盘),以避瘟气等,与民间相近,只是更精致一些罢了。

  从宋代开始的立春日词臣向宫廷进奉“春帖子”,以备宫内做装饰用的习俗,较为特殊。这些帖子大多是用诗写成。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有云:“立春,学士院撰春帖子。帝、后、贵妃、夫人诸阁各有定式,绛罗金缕,华灿可观。”这从北宋就开始了。北宋名臣欧阳修说,他的父亲做翰林时就曾撰写过“春帖子”。这类作品以“形容太平盛事,语言工丽”为主,也就是专门歌功颂德。连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这类大作家也不能免俗。如欧阳修写的皇后阁的帖子:

  春衣不用兰蕙薰,领缘无烦刺绣文。

  曾在蚕宫亲织就,方知缕缕皆辛勤。

  这是比较典型的宫廷帖子,辞藻华美,音调流丽,但除了歌颂外,没有什么实际内容。这些帖子贴在殿阁的屏风隔断上,以供欣赏。之所以选择在春日进这种帖子,是因为新的一年来了,要除旧布新罢。除了立春进奉帖子外,端午节也要进奉,谓之“端午帖子”。这种风俗一直保留到清末,可能故宫殿阁之中还保留了一些这样的帖子罢。

  

 

  书名:写在历史的边上

  作者: 王学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于北京。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70—1980年在北京房山县中学工作,1980—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作有《清词丽句细评量》《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饮食世界》《华夏饮食文化》等。

  内容简介:

  《写在历史的边上》是著名文化学者王学泰的读史小文。王学泰潜心研究历史几十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笔下生风,兼有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纵深感。

  全书共46篇小文,篇幅短小,涉及风俗、制度、史书等方方面面。小文可读性强,没有意识形态或学术圈子的概念束缚,适合随时随地快速阅读,容易获取文史知识、增广见闻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立春琐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