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密码注册 登录

投稿请发至邮箱:news@swcjw.com.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商业 > 读书

“中国文学走出去:挑战与机遇”研讨会在沪举行

时间:2013-11-08 22:10    来源:文学报  

   原标题:“中国文学走出去:挑战与机遇”研讨会在沪举行 当代文学外译在于重整观念

       商务财经网读书讯:近日在由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中国文学走出去:挑战与机遇”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谢天振等学者就当代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展开对话。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莫言获得诺奖后,欧美几大连锁书店皆有针对性的推介中国作家作品,除莫言外,阎连科、余华等人的作品也早有多种外语译本。对于莫言作品的被认同以及传播,陈思和说:“莫言的作品是开放的,具有世界性,这对于文本的传播和接受度都是一个优势。”而所谓“世界性”,在他看来,指的正是存在于莫言多个作品中对“高压状态下生命力旺盛的描绘”,就像左拉笔下的矿工,人物角色都是符号,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的“人类共同共感的多源一脉的文化性”。陈思和认为这恰恰是比较文学的核心所在,并把这个源头指向了“拉伯雷传统”。这番解释也让苏州大学教授季进注意到,什么样的中国文学容易被外译?“有争议的作品,如阎连科的《丁庄梦》、余华的《兄弟》等。”他进一步认为,伴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机遇,恐怕挑战是更大的,仅仅翻译一种模式或趣味的作品是无法全面了解中国文学的,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需要警惕“那种改变自我刻意去写西方熟悉的中国故事”。

  在实际践行层面里,季进谈到,自己也接触不少国外译者,他更相信那些“能够把语言转换和文化转化良好结合的翻译,比如葛浩文先生这样的”。同时,他也抛出了自己疑问,“在国外出版社根据市场口味来定位的翻译,与展现中国当代文学文本多样性、代表性之间,还是有矛盾存在的”。谢天振回应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适应国外出版翻译机制,让中国文学更多地走出去,培养好读者群以及学界关注,后面的自然更好面对。他尤其看重翻译接受的问题,并举了《红楼梦》例子,指出在国外影响力最大被引用推荐最多的版本并非是杨宪益的译本,而是霍克思译本。他国的翻译接受和本国的阅读判断常常是不一致的,怕的就是武断去推介,“翻译者不应强行在译本里输入本国文化意识形态特征,这样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还是应该让市场自己选择”。

  除了翻译“归化”还是“异化”的问题,西方出版界对中国文学的长度也存在一个接受问题,国内对外国文学翻译是偏好“全译本”,认为是最好的,但西方对中国的却并不如此,在现阶段,他们更需要节译本或删减了内容的版本来试水市场。对此,汉学家葛浩文开玩笑说,“有一次在颁奖会上,我对老莫(莫言)说,你的作品太长了,40万字,美国出版社要压缩。老莫安慰我说,下一部作品字数会变少,只有35万字。”谢天振表示,中国文学的外译的确需要重整观念,对国外出版习惯、译者选择、市场接受等都在重建认识,也重建未来可能。

█请返回商务财经网新闻首页>>>>>

标签:文学,原创,新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务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商务财经网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联系我们|法律义务|意见反馈|版权声明

商务财经网Copyright©《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2